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
供稿单位:     发布日期:2019-04-29    点击数:


培养理念  管理模式

培养目标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坚守大学人才培养的光荣使命,回归大学人才培养的本质功能,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质量至上的育人原则,学校积极倡导创新精神、学术自由,注重培育学术精品、弘扬学术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学术品格,形成了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术风格。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品德、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学校根据国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发展水平等,学校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按照“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促个性、敢担当”的培养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构建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新体系。

学分制管理

学校积极进行学分制改革的相关工作,引进新的教学管理系统技术平台,推动科学可行的选课、学业预警、学分收费等相关工作,改革学生选课机制,推行“先排课、后选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兴趣和优势,实现学生自由“选课程、选学习进度、选任课教师”的学习机制;全面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开放学分,学生可跨专业选修课程,实现知识交叉,开发潜能,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培养模式

学校因材施教,实施拔尖、卓越、复合应用等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在整体推进本科教学内涵建设基础上,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采用更加灵活的培养模式和管理政策,以促进学生品德、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核心,结合学科、专业实力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创新并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见成效。

教学模式

   倡导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先进教学方法,融入OBE等先进教学理念,倡导小班授课和个性化教学,突出强调师生的互动与交流,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着力发展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质疑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表达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实践育人

   鼓励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和教师科研项目支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支持体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提供政策、资金与条件支持。从本科生教育开始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鼓励他们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启动教师科研项目支持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吸纳大学生进入教师科研项目组,促进教师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相结合。积极拓展渠道,建设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增加校外实习基地数量;整合各类实践教学资源,促进资源共享,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联合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社会有关部门合作建设大学生实习基地。

转专业政策

学校允许学生第二学期末或者第四学期末申请转专业,转专业不设成绩门槛,符合申请条件并通过专业考核的学生可以到新专业学习。以特殊形式招生录取的学生,国家有相关规定或者录取前与学校有明确约定的,不得转专业;在保留入学资格、休学或保留学籍期间的学生不得转专业。

第二专业

学校部分专业开设第二学位。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可以跨专业门类修读第二专业学士学位,主修专业达到授予学位条件同时修读完第二专业的课程,可获得第二专业学士学位证书。

大类招生

学校对按大类招生的学生采取2+2”(个别大类采取“1.5+2.5”)的培养模式(实行宽口径培养,即采取新生入学前两年(一年半)实行专业大类内统一培养(不分专业),在完成大类基础平台课程学习后,根据自身的专业发展目标、兴趣特长和相关专业成绩等,于第四(三)学期参加本专业大类的分流工作,在第五(四)学期正式进入本专业大类中的某个专业学习。



1: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


教学成果

近几年,学校全校教师共承担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究项目59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235项,获得国家级和黑龙江省教学成果奖共计27项。

◆有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2人,省级优秀教师8人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

5门课程获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课程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课程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大力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建设融网络与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教学与学习过程为一体的教学资源丰富、师生互动交流的“学习中心”。

◆学校拥有优良的教学科研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有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生物资源生态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黑龙江);有森林植物生态学、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东北盐碱植被恢复与重建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5个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有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林业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有林学、森林工程、野生动物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森林工程、野生动物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3个国家林业局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1个省生物质能技术中试基地,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省级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1个省级智库;另有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国家林业局木工机械检测站等60个研究检测机构;有帽儿山实验林场、凉水实验林场等7个校内实习基地和296个校外实习基地。

2:“学习中心”平台网站源

改革创新  多元培养

实施拔尖创新类人才培养计划

   我校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优势特色专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森林资源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2年根据专业目录调整,改为“林学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以“夯实基础、创新能力、个性发展,林中育人,社会责任”为培养理念,以“厚基础、精专业、宽视野、强创新、高素质”为培养定位,采取精英化培养方式,设立“成栋实验班”,采用“本—硕—博”贯通、分段培养的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贯彻“高水平、严要求、厚基础、面向工程”的培养要求,培养基础扎实、功底深厚,能够在工程技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并凸显卓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土木工程和木材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实施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分别建设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采取“3+1”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极大提高了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教育计划

学校7个专业列入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以研究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为重点。林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林产化工三个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重点,开展研究型教学,实施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森林保护、园林、森林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四个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重点,培养学生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施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国家生物学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以培养综合素质较高,具备较坚实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实验技能,能用现代生物科学与技术提升生物学、林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科学研究与教学水平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思路设置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本着“反映本校特色、突出科学前沿、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科学素养、树立创新精神”的原则设置专业任选课,培养生物科学优秀人才。

拓展中外联合培养模式,培养高水平国际化人才

学校先后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芬兰、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友好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生交流项目。

2016年开始,学校与西澳大利亚大学强强联合进行国际化校际合作人才培养,涉及工学类、理学类、经管类和文学类四大类共计24个专业,两校之间实现课程学分互认,开展了“2+2双本科”、“3+2本硕”模式的联合人才培养。从2018年开始,学校与阿斯顿大学开展会计学专业的2+2”、3+1”模式的联合培养,两校之间实现课程学分互认。

20181月,学校与英国阿斯顿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合作办学项目获得教育部审批通过,于2018年正式纳入招生计划。该合作办学项目采取“3+1”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东北林业大学进行第一阶段的全日制学习,完成第一阶段的课程成绩要求并达到阿斯顿大学要求的英语语言水平,学生可赴阿斯顿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第二阶段的学习。双方实行课程和学分互认,符合东北林业大学本科毕业授予学位条件的,授予东北林业大学的学历、学位证书;符合阿斯顿大学授予学位条件的,授予阿斯顿大学学士学位证书。

学校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奥林学院获批,并纳入2019年招生计划,招生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化学。该机构引入奥克兰大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优质的教育资源,采用“4+0”或“3+2”的联合培养模式,在“4+0”模式下,学生在东北林业大学学习四年,由中新双方教师共同授课,达到相关要求者可获得东北林业大学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与学士学位证书。在“3+2”模式下,学生在东北林业大学学习三年,符合奥克兰大学入学条件者前往奥克兰大学继续学习两年时间,达到相关要求者可获得东北林业大学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和奥克兰大学颁发的硕士学位证书。

通过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完善国际化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等,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工作方式,提升本科学生的国际意识和视野,拓展学生出国学习渠道,扩大本科生国际交流规模,提升本科教育国际化,培养高水平国际化人才。

3:学校与西澳大学签订校际合作协议


4: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批准书